欲与千年前的长沙窑试比高?长博新来一场景德镇文人瓷画特展
【资料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月6日讯(全媒体记者 任波 通讯员 万国珍)千余年前产自湘江畔的铜官长沙窑是长沙博物馆的重要典藏之一。长沙窑是千余年前唐代文人瓷在南方长沙的重要代表。新年伊始,长沙博物馆迎新春特展之一“珠山逸韵——景德镇近代文人瓷画特展”将于1月7日开幕,记者在1月6日提前探馆,发现这场新展是百余年前江西景德镇的文人瓷画特展。很显然,本次聚焦晚清民国景德镇传统制瓷业转型期的文人瓷画艺术珍品在历史价值各方面与长沙窑文人瓷画具有不可比性,但江西景德镇文人瓷画特展仍是文人瓷画界的小清新,这种绽放在瓷器上的美,仍然值得我们去欣赏。
本次长沙博物馆引进的新展“珠山逸韵——景德镇近代文人瓷画特展”共分为“文人瓷画生意趣”“珠山结社志图新”“百花齐放又一景”三个单元。第一单元展示晚清时期民间瓷艺人结合山水画法创新“浅绛彩瓷”,标志中国文人瓷画的开端。第二单元主要展示民国初期的杰出代表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和“珠山八友”新粉彩瓷的作品,他们进一步促进景德镇文人瓷画艺术的革故鼎新。第三单元展示在文人瓷画的影响下景德镇民国制瓷业改良青花、古彩、粉彩等传统陶瓷品种并引进新彩技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景象。
景德镇文人瓷画兴起,浅绛彩瓷在景德镇创烧
清朝末年,位于景德镇老城区中心地段的珠山,为明清两代御窑厂的所在地,也是景德镇的象征。御窑厂停烧,大批工匠流入民间,他们在困境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景德镇制瓷技艺和绘画水平,其中突出表现在文人瓷画的兴起与蓬勃发展。文人瓷画吸取了中国水墨画的意韵,集“诗、书、画、印”于一体,彰显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风格。
浅绛彩瓷是清末至民国初期景德镇创烧的釉上彩瓷,因其清逸淡雅的风格被誉为“文人瓷画”,其作者多为能书擅画的文人雅士。清末民初的程门,是文人瓷画的先驱之一,其人工书善画,尤其精于浅绛彩绘瓷,曾在咸丰、同治时期名噪大江南北。清末时期浅绛彩绘名家金品卿,曾是景德镇御窑厂画师,其作品受到西洋水彩画与晚清画家任伯年影响,他的浅绛彩山水图瓷板,画面布局讲究新意、设色淡雅、诗意盎然。绘瓷名家汪晓棠擅长人物,所作的粉彩侍女图瓷板意取自唐代诗人杜牧《秋夕》,画面整体构图精巧意境悠远,他也是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的代表人物之一。潘匋宇绘制的粉彩婴戏图瓷板俏皮可爱,线条流畅自然;他也曾出任江西省甲种工业窑业学校(前身为“中国陶业学堂”)图画教师,“珠山八友”中的汪野亭、程意亭、刘雨岑均出自其门下。
“珠山八友” 达到景德镇文人瓷画史上的高峰
1928年秋,以王琦为首的一批瓷画艺人在龙珠阁雅聚,组成“月圆会”,后人称为“珠山八友”。他们是王琦、王大凡、汪野亭、程意亭、徐仲南、田鹤仙、邓碧珊、刘雨岑、何许人和毕伯涛。他们旨在重振美术瓷,继承浅绛彩文人瓷画风格,并借鉴西洋绘画技法,将粉彩工艺结合油画写实手法,创作深受新兴市民阶层喜爱的新粉彩瓷。王琦有“西法头子”之称,王大凡人物仕女出彩,汪野亭的粉彩青绿山水自成一派,刘雨岑首创“水点桃花”,徐仲南擅长松竹,程意亭花鸟清丽,田鹤仙独特的“梅花弄影法”,何许人精于山水雪景,毕伯涛翎毛花卉精细,尤其是邓碧珊画的鱼藻追求画鱼不画水,似乎到现在也无出其右者。每位成员在绘画技法上各有创新,在纹饰题材上各有特长,达到了文人瓷画史上的高峰。
长沙博物馆副馆长刘瑜表示,“‘珠山逸韵——景德镇近代文人瓷画特展’是我馆中华文明系列特展之一,很期待在春节来临之际,和观众一起欣赏中国瓷画艺术之美,领略传统文化。” “景德镇陶瓷制作历史悠久,成就了‘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繁荣景象。清末至民国时期,景德镇制瓷业虽在低谷中徘徊但也不乏令人瞩目的制瓷成就,是承上启下的重要转折点。这段时期的景德镇陶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更应当占有一席重要之地。”长沙博物馆此次展览项目的执行策展人刘凯介绍。
本次特展免费向公众开放,时间为2023年1月7日至2023年4月5日(逢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观众需提前在“长沙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进行预约,凭二维码或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入馆参观,参观期间需全程佩戴口罩。为满足不同观众的看展需求,观众可关注“长沙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获取专家导赏与讲座信息、儿童工作坊的活动信息,并收听“珠山逸韵”特展语音导赏。